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5-min.png)
当前全国主产区玉米已收获完成,部分地区正逐步进入卖粮高峰。今年玉米收购价格总体走势是先涨后跌,9月新玉米开称收购价普遍高于去年,随着时间推移一度大幅上涨,即使在10月份国际原油价格暴跌、全球大宗大宗商品价格纷纷下挫之时,国内玉米现货价格也一时水涨船高,华北和黄淮玉米主产区现货收购价,长时间稳定在1元/斤之上,东北玉米主产区的收购价也节节攀升,在11月初,还曾出现深加工企业抢粮的火爆收购局面。价格和需求的坚挺,推高了部分农户的惜售心理,进一步推助市场热情。然而,进入11月下旬以来,玉米期货价格大幅下跌,现货收购价格也持续下跌。

11月29日,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,主力1901合约(当时主力)盘中创出1930元/吨的高点之后掉头向下,截止12月24日收盘,累计下跌106元/吨,报收1824元/吨,跌幅超过5%。美元上涨致使商品市场整体低迷,玉米期货价格遭受搏击,12月24日,当前主力1905合约再度大跌,截止收盘下跌32元/吨,报收1831元/吨,跌幅为1.72%,而在一个多月前的11月12日,该合约盘中曾创造出2028元/吨的年内高点,而也就是在当时,现货收购价走向波峰。

进入12月份,在低迷的期货价格带动下,东北主产区新玉米冷清了许多,深加工企业随行就市低不断降价,华北和黄淮地区玉米也难以卖到1块钱1斤。根据相关跟踪价格信息显示,12月24日:山东地区二等以上/水分14%玉米收购价在1840-1900元/吨区间,河南安阳、郑州、周口、商丘等地收购价再次下调20元/吨,价格运行于1800-1880元/吨区间;北方港口玉米价格悉数下挫,大窑湾、北良、鲅鱼圈、锦州等港口收购价普遍较昨日下跌20元/吨,运行于1878-1898价格区间;东北地区玉米现货收购价,大多位于1700元/吨下方。

突如其来得下跌,一时间让贸易商、种植户、深加工企业摸不着头脑,因为从前期的基本面来看,国内玉米价格还是有上涨基础的。一是,今年10月份,为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,全国饲料工业协会调整饲料蛋白标准,将减少1000多万吨大豆进口,很大一部分都需要由国内玉米来替代;二是,玉米深加工前景广阔,近年来已建和在建深加工企业消费量逐渐增加;三是,在深入推动种植结构调整战略中,大豆种植补跌大幅增加,玉米种植补跌大幅降低,或将使得未来玉米种植面积降低,而近些年我们的玉米年产量并不能满足消费量,除少量进口之外,连续几年都处于去库存阶段。

但是当前玉米基本面价格下跌的因素,也有很多。
首先,全球商品价格持续低迷,市场整体表现颓势。早前几个月,受美国恢复对伊朗石油出口禁令和中美贸易摩擦影响,7、8、9三个月全球大宗商品强势上涨,国际油价一度运行于4年高位,国内豆粕价格更是屡创新高,玉米价格也从2015年以来的熊市中慢慢走出。然而,国际市场瞬息万变,美元的持续强势,不仅带来美国股市崩盘风险,更使得纽约油价从76美元/桶的价格滑至46美元/桶,几近腰斩的跌幅引发全球商品市场抛售潮,国内玉米价格难以独善其身。与此同时,油价的下跌也给深加工企业消费带来不利预期。

其次,非洲猪瘟疫情,引发下游饲料消费担忧。8月份以来,非洲猪瘟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呈点状蔓延势态,虽然总体疫情可控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养殖户的补栏热情,11月24日农业农村部消息显示,非洲猪瘟疫情总体可控,生猪存栏量环比下降0.7%,同比下降2.9%,猪粮比为6.74:1,每头商品猪盈利200元左右。虽然近年来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,但当前国内玉米80%以上的消费仍是饲料。

再次,进口玉米和替代品冲击预期。12月23日,海关总署公布的消息显示,中国11月玉米进口量为12万吨,同比增长438.7%,高粱进口量为1万吨,同比减少97.6万吨;大麦进口量为11万吨,同比减少83.5万吨。当前,贸易摩擦暂时停止升级,若未来贸易摩擦缓和,大麦、高粱和酒糟等替代品的进口量或将增加。

综上所述,在多空交织的基本面形势下,影响未来玉米价格依然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,对于当前价格的下跌,或许暂时还不能以已进入熊市来判断,也不能简单认为很快就能涨起来。但是基于良好的需求因素,未来玉米价格或许并不具备大幅下跌基础,整体经济形势和商品价格好转之后,玉米或仍具备上涨条件。